.6.28日诊。
基本情况:
男,18岁。2年前左耳包块囊肿,在医院手术后,现数月前,又长出包块,如两个花生米大小。
按之稍有疼痛。包块与肌肤同色。
喜冷饮,饮温,大便时干时稀,睡中常流口水,身体常痒。尺肤有汗。早起口苦干。
舌淡胖,水滑苔。脉紧,涩,软,尺滑。
分析:
水饮,有寒象明显,寒在太阴脾胃。
耳部包块为少阳所在,手术后复发,为郁热上冲,痰热凝结。尚未见瘀,但可知其病变后果常夹瘀。
能出汗,说明水饮之气未尚通,还能用通阳化气行水的方法治疗。
患者体型稍瘦,面色神情沉静,因其上学年龄,郁郁不乐是常有的事情。少阳体质与太阳太阴体质相杂合。
少阳郁热,少阳为火气治之,郁火上冲是一种习惯。
太阳主表,表部与外界相通,常易受外寒所侵,所以水寒常入体内,但与少阳相合,则寒热相混。
由于长期的少阳与太阳相持于体内,日久必然影响到太阴脾胃。脾胃运化不足,特别是脾虚水湿内生,再借道于少阳,凝于少阳之处,自然容易长包块。
这种包块目前并不严重,若是成年人,年龄稍长则有相当危险,少年时多数不会酿成重症。
病情整体上来看,中医比较容易治疗。若再行手术,仍然会复发。
治疗:
和解少阳化痰散结块,补太阴化气行水。
处方:
柴胡12*芩10法半夏10*参10荆芥12连翘30炙甘草6炮姜10大枣切20桂枝10苍术18茯苓15防风6猪苓10皂角刺10炒苡米20莪术10
14剂后,耳后大包减小一大半,仅余下一点小而硬的包。仍以上方加减药味续治。
赵厚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