肘窝囊肿

首页 » 常识 » 诊断 » 肘窝处竟有馒头大的假性动脉瘤,其实做
TUhjnbcbe - 2024/5/1 17:35:00

案例一

患者女性45岁,血液透析8年。由于初始透析时未做动静脉瘘,采用的是直接穿刺动脉的方法,且穿刺部位为肱动脉部位,近段时间患者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肘窝处出现10*10cm,相当于馒头大小假性动脉瘤,局部疼痛伴发热,左臂不能屈曲,诊断为假性动脉瘤形成合并感染。透析通道只能移致右侧上肢及双下肢,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,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。目前患者正在积极做身体准备,择期切除感染动脉瘤。(如图)

案例二

患者男性,48岁,动静脉瘘血液透析7年,动静脉回路穿刺部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隆起,形成假性动脉瘤。(如图)

案例讨论:

案例一中动脉瘤形成的主要原因

由于开始透医院,由于患者经济条件及当地技术限制采用的是直接动脉穿刺法性,直接动脉穿刺法对护士的穿刺技术要求较高,易刺破动脉引起血肿,并且拔针后止血较困难。穿刺部位一般选择桡动脉和足背动脉,相比桡动脉和足背动脉,肱动脉位置较深,搏动不明显,缺乏硬筋膜及骨骼支撑,穿刺时不易固定,压迫止血比较困难,容易成血肿,且与正中神经伴行,穿刺时可能误伤神经,缺乏侧支循环,若穿刺导致动脉栓塞,可造成前臂血运障碍。因此,肱动脉不作为动脉采血的首选部位。

案例二中动脉瘤形成的主要原因

1、内瘘使用的时机:内瘘未完全成熟时过早使用,导致尚未增厚的血管壁发生过度扩张形成假性动脉瘤。

2、内瘘的穿刺方式:对于内漏使用初期,血管扩张不良时,可使用区域式穿刺法,即在内瘘管的同一侧或同一部位的较小范围内反复穿刺,使局部血管扩张从而利于穿刺。但是对于血管管壁较薄、扩张明显的内瘘不宜使用区域式穿刺法,此法宜引起血管假性动脉瘤。

3、穿刺时技术不熟练、穿透血管、导致血液外渗并形成包膜与血管相通。

假性动脉瘤的预防

1、熟练掌握血管穿刺技术

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时力求一针见血,严禁刺破血管,避免反复穿刺。美国INS《输液治疗实践标准》中规定每个临床医护人员尝试外周穿刺的次数不应超过两次,总的尝试次数不应超过4次。多次不成功的尝试造成患者疼痛、延迟治疗、限制将来的血管穿刺、增加成本和增加并发症的风险。

2、做好健康宣教

告知患者动脉穿刺拔针后按压时间至少10分钟,并用纱布卷成实心状置于穿刺点,然后再用弹力绷带加压止血4-5小时,不可过紧,以不出血为佳,中途视局部情况适当松解弹力绷带。取下弹力绷带后局部穿刺点封闭至少24小时,嘱患者记住“三不可”,患肢不可用力,不可提重物,不可湿水。

3、严格交接班制度

交接患者穿刺次数及有无其他血管损伤的情况,观察患者穿刺点有无出血、包块、疼痛等不适情况时,采用“一问、二看、三触摸”的方式,“一问”即询问患者自身感受外,“二看”即观看穿刺点,“三触摸”即要亲自触摸穿刺点周围有无隆起。

4、选择恰当的穿刺方式

一般内瘘血管初用时,由于管腔扩张多不理想,此时可在短期内采用区域式穿刺。血管较浅、管壁较薄者不宜采用此法穿刺。对于粗而长的内瘘血管,最好采取绳梯式穿刺法,特别是人造血管,绳梯式穿刺是唯一的选择。钮扣眼式穿刺最合适血管扩张适度、处于皮下深浅适中的静脉回路侧血管的穿刺。

知识链接

动-静脉内瘘的穿刺方式

1、区域式穿刺:是在同一条血管的较小范围内反复穿刺。可使血管进一步扩张,适用于内瘘使用初期血管扩张不良者。

2、绳梯式穿刺:在内瘘血管的纵轴上均匀地轮换穿刺点。此穿刺法可有效地防止血管瘤的发生,故多在易发生血管瘤的动脉侧采用。首次穿刺选择在穿刺点内吻合口的最近端,即距内瘘吻合口至少超过3cm,第二次穿刺点则应选次远端,第三次穿刺点为次近端,第四次是在最远。如此循环轮换,可使每两个新穿刺点距离达到3-4cm,利于血管内膜的修复和意合,避免发生血管狭窄,同时亦可避免因内瘘血管过短而演变为区域式穿刺。

3、纽扣眼式穿刺:每次穿刺点都在内瘘管的同一部位、采用同一进针角度、同一进针深度、患者肢体采用同一摆放体位的穿刺方法,重复穿刺两个月左右,可形成一皮下隧道。此穿刺法,不易发生血管瘤和血管狭窄。使血管扩张度适中,大大提高了血管穿刺成功率,因而较大限度地延长了内瘘的使用寿命。皮下道一旦形成后,行穿刺前皮肤消毒时,应特别注意暴露皮下隧道,使其充分消毒,并且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头挑去血痂后再次消毒,可有效地防止瘘管感染。

参考文献:1、吴欣娟.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与应急处理.人民卫生出版社,.5.2、美国INS《输液治疗实践标准》

1
查看完整版本: 肘窝处竟有馒头大的假性动脉瘤,其实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