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近“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”王海洋:
在雪域高原绽放最美青春
大学伊始,他投笔从戎,毅然参*,奔赴高原,在重大任务中荣立三等功;大学毕业,他放弃东南沿海的优渥工作,再上高原,扎根拉萨最穷县,带领干部群众脱贫增收、发展产业,帮困难群众“拔穷根”“挪穷窝”“换穷业”,过上好日子。
从敢打敢拼、保家卫国的优秀士兵,到雪域高原上的脱贫攻坚带头人、藏族百姓贴心人,多年来,王海洋不怕苦、不怕难,始终坚持不懈地奋斗在基层一线,用实际行动坚守着“给边疆老百姓做点事”的初心。
01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年12月,在校园看到征兵海报,王海洋毫不犹豫报了名。那时,他刚入学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3个月。
王海洋成了一名武警战士。穿上*装,才知道“*人”意味着什么。新兵连在四川内江一座荒无人烟的山上,日落后除营区操场的探照灯外乌黑一片。习惯了繁华和自由,王海洋有些不适应。但他没有抱怨、没有后悔,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中。空闲时,他积极参加各项比赛,还利用美术特长,为连队设计板报。新兵集训结束,王海洋便获得了“营嘉奖”“优秀士兵”等荣誉称号。
年,作为连队尖子兵,王海洋被派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执行任务。第一次踏入高原的他,走几步就喘得厉害,流鼻血也成了家常便饭。由于天天巡逻,他脸上大面积晒伤,一沾水就火辣辣地疼。那段时间,他饿了就站在路边吃几口,晚上就睡在东风车上,但他仍觉得:“和老兵们比,我还差得远。”
一次,车上突然起了大火,王海洋刚准备往外跑,就发现身旁的老兵已经拿上灭火器,冲向了火海。那一幕深深触动了他。此后,他见红旗就扛,见第一就争,努力向前冲锋。年4月,在一次重大行动中,王海洋圆满完成任务并立三等功,是当时全营唯一立功的义务兵。同年9月,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*员。
“完成学业,更好地服务群众!”退役后,王海洋返校学习,年升入江苏海洋大学继续深造。为了赶进度,他将课表排得满满当当,有时一天要跑3个校区、跨3个年级上课。课余,他不是在图书馆,就是在打印店边兼职边学习,最终用2年时间读完4年功课,取得了一学期18门课全部顺利通过的好成绩。“从王海洋身上,能看到*人的自律和毅力,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!”曾担心他不能顺利毕业的老师们纷纷点赞。
毕业前,江苏高校开展进藏大学生专招工作的消息传到耳边,王海洋义无反顾报了名。那时,他刚考上连云港的大学生村官,无锡一家知名传媒公司也向他抛出橄榄枝。但他丝毫没有犹豫。
“至少干满5年才能走。”学校领导提醒。
“干一辈子都愿意!”他脱口而出。
年7月24日,告别依依不舍的家人和女友,王海洋踏上了去拉萨的路。
02扑下身子融入群众进藏后,王海洋被分到了离拉萨市区公里、平均海拔米的尼木县吞巴镇。初来乍到,摆在面前的是高反严重、条件艰苦、语言不通。
一开始,仗着在高原待过,王海洋没把高反当回事儿。谁知,下车没一会儿他就瘫倒在地,几天没能下床。乡镇宿舍条件有限,墙是黑的,屋顶是塑料板,一到雨天,外面下大雨,里面下小雨。他咬牙坚持,没诉过一声苦。想家了,就把装着家乡海边沙子的小桶拿出来,搂在怀里睡。
身体不适没能把他击倒,老百姓的质疑和抵触却让他心里一紧。“小孩穿得干干净净,一看就不是干事的,能真心为我们好?”一米八多的大小伙子,头一次尝到了委屈的滋味。
“逢山开路,遇水架桥,尽快融入当地群众!”王海洋迅速调整心态。听不懂藏语,他就买来小零食,请村里孩子帮忙翻译,带他们走街串巷;当地人爱喝茶,他就穿梭在各个茶馆,主动和大家搭话;看到村民填表有困难,他手把手教……王海洋的一举一动,大家都看在眼里。慢慢地,路上碰见,村民们老远就喊“海洋”,亲热地拉着他去家里喝酥油茶、品青稞酒。
看着身边的变化,王海洋打心底里觉得高兴。如何帮村民改善生活,成了他的心头大事。
当时,吞巴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刚拉开帷幕,但村民们祖祖辈辈住在这里,再苦再穷也不愿搬。僵持中,王海洋与乡镇干部和村干部,从孩子教育、人身安全入手,挨家挨户劝。村民态度有松动,就赶紧带去拉萨。看到新房宽敞明亮、水电全通、家具全新,楼下就是幼儿园,大伙儿动了心。“老屋不拆,实在住不惯就把你送回去。”王海洋耐心宣传*的好*策。就这样,30多户困难群众陆续走出了“穷窝窝”。
“不管多难,他的工作热情从没减过。”在吞巴镇原人大主席米玛桑珠看来,王海洋认真负责、坚韧不拔,感觉什么都压不倒他。
为将每一项扶贫*策和资金都精准落到实处,王海洋走遍吞巴镇所有村组,入户多次,整理户档资料2万多页,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。长时间高强度工作,王海洋身体出现囊肿。由于正值脱贫攻坚关键时期,直到囊肿长到鹅蛋大小,他才请假做手术,康复期未过又匆匆出院,返岗工作。
“海洋肯干、能干,和我们没有距离感。”村民们交口称赞。在他带动下,吞巴镇成了全县脱贫工作排头兵,年顺利脱贫摘帽。王海洋也先后获得“尼木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”“拉萨市年度脱贫攻坚贡献奖”等荣誉。
03想方设法帮乡亲增收致富“巩固脱贫成果,不能光靠‘输血’,必须发展产业!”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纯净无污染,适合发展安全健康的净土健康产业。年,王海洋被抽调至尼木县净土公司,负责全县净土产业的生产、加工和销售。
为摸清行情,他驻扎农贸市场,挨个摊位打探哪些农产品销路好。没有经验,他就从山东和区内请来专家,并带头跑到周边县城,跟着有经验的农民,从育苗开始一步步学。摸索中,茄科类、瓜果类和叶子菜被定为尼木县主要种植对象。
种植路上,关关是难关。温室大棚建在荒山上,村民们觉得有风险,不愿干。“好好种,赚了都是咱自己的。”王海洋耐心解读县*府优惠*策。刚开始村民发现收益不高,又撂了挑子。“工资日结,每人每天元!”王海洋想出新办法。每到雨雪、大风天,王海洋手机24小时畅通,经常组织大家连夜上山抢修。“一旦断电,棚里温度不够,农作物就会受影响。”他用心呵护着老百姓的心血。
看见蔬果长势喜人,村民们主动进棚学习种植技巧。“以前光会闷头干,现在不仅能学技术,而且风吹不着、雨淋不着,每天都有钱挣!”大家喜笑颜开。
好产品有了,还得能卖出去。每年蔬果上市后,各大菜场、单位食堂,都能看到王海洋“推销”的身影。为打开销路,他通过菜场商户,将农产品打入拉萨最大连锁超市,还奔波在北京、江苏等地农产品展销会,四处“带货”。年8月,在王海洋参与主持的一场直播中,尼木县农产品现场销量达33万元。“没想到县里的农产品能走向全国。”同事们赞不绝口,打开了工作思路。
“他做事从不半途而废,必须想方设法做好。”女友魏娜觉得,王海洋是个不折不扣的“工作狂”。年,在王海洋再三劝说下,魏娜放弃江苏的工作进藏创业,来吞巴镇开了当地第一家藏香药材店。原来,在一次调研中,王海洋发现尼木县藏香产业存在原材料良莠不齐、产品包装低端、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。面对当地藏香从业者文化不高、人才紧缺的局面,他萌生了让女友过来帮忙的念头。药材店开张后,王海洋将建档立卡结对户达珍吸纳到店里就业,每年为其增收2万元。
“以前进货要去拉萨,来回开车4个多小时,现在方便多了,药材店品种齐全不说,价格也低!”藏香经营者扎西顿珠高兴地说。在王海洋和魏娜的帮助下,扎西顿珠升级了产品包装,开起了淘宝店,生意越做越大。
“边疆需要人才。”进藏快6年,王海洋从没停止过号召大家到基层去、到西藏来。通过朋友圈、学校讲堂,他将入户所见所闻、生活情况、风俗习惯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。每每有人找他咨询,他都知无不言,耐心答疑解惑。
“为什么知道艰苦还要来?”学妹王菊曾问他。
“就是因为这里艰苦,需要建设,才要来。”王海洋语气坚定。
受他影响,近几年,母校江苏海洋大学进入西藏的毕业生由1名变成13名。
“这一片土地,纯净而神秘,一张张美丽的笑脸,一颗颗炽热的心,一路格桑花开,你我初心不改……”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们,正相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,绽放无悔青春。
编辑:刘雅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