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癜风什么症状图片 https://m-mip.39.net/nk/mipso_6344211.html外毛根鞘囊肿又称毛鞘峡部一退行性囊肿,是起源于毛囊外根鞘细胞的病变,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,常多发,也可单发。病程缓慢,常在中年期发病,女性好发,90%以上见于头皮(因该部位毛囊分布密集),多表现为逐渐长大的无痛性球形结节,质硬或韧,表面光滑,周围皮肤无红肿、瘙痒、疼痛、脱皮等,患者多无特殊症状,以摸到肿块就诊。组织学上,毛鞘囊肿的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细胞组成,无明显的细胞间桥,囊壁无颗粒层,取而代之的是一层紧密连接的嗜酸性角质层,囊内容物为嗜酸性角质蛋白,呈致密均质分布,约25%伴有钙化;当囊肿破裂时,可见异物巨细胞反应,这也是少数患者因肿块疼痛就诊的原因。文献报道外毛根鞘囊肿生物学行为良性,但可有局部侵袭;极少情况下可恶变,甚至远处转移,因此,在随访观察过程中,如果发现病灶突然增大、形态改变或血流信号增多等,需加以注意,警惕恶变可能。
超声表现:外毛根鞘囊肿多发生于毛发生长旺盛的地方,如头皮(部位是比较特征性表现),另可见发生于面部、颈部、四肢、阴囊等,超声上表现为位于真皮及皮下脂肪层,边界清,形态多规则呈类圆形,后方回声增强,内部回声多不均匀且常见钙化及液性区(一般中心或一侧相对高回声且多伴点状或斑片状钙化,周边呈低回声或无回声),多无血供;伴异物肉芽肿性炎的团块表现为形态不规则,内可见点状或点线状血流信号,此时诊断更加困难,增生性毛鞘囊肿表现为团块内部回声均匀,病理特点主要为外毛根鞘细胞增生形成的团块,内有无定形角质。
鉴别诊断:
1、表皮样囊肿好发于头颈面和躯干部,而外毛根鞘囊肿好发于头皮;表皮样囊肿内部常可见条索样高回声,甚至形成特征性的“漩涡状”、“裂隙状”,而外毛根鞘囊肿由于组成上皮的鳞状细胞角化快速、无颗粒层,不易出现层状分布,故而较少出现条带状强回声,而是回声更加不均匀;
2、毛母质瘤外毛根鞘囊肿比较常见钙化灶,需注意与毛母质瘤相鉴别,毛母质瘤多见于青少年,多位于头面颈部,85%的可见钙化灶,其超声特点为病变内呈散在分布的斑块状或点状强回声,可伴后方声影,常可探及血流信号,但钙化性上皮瘤没有囊壁,其边界不如外毛根鞘囊肿清晰锐利,很少发生在头皮,并且多数病变内可探及血流信号,与伴钙化和肉芽肿反应的外毛根鞘囊肿鉴别困难。
病理证实的两例头皮外毛根鞘囊肿:皮下边界清、类圆形的不均质回声,无血流,回声杂乱,中央见强回声的钙化,周边低回声,且长在头皮上,符合典型的外毛根鞘囊肿特点(头皮+回声杂乱中央高周围低:推测与角化物的形成时间有关,中央部角化物最先形成,属于陈旧性角化物,周边角化物形成较晚,相对“新鲜”)。
左臀部病理证实的外毛根鞘囊肿:皮下边界清、类圆形的混合回声,后方回声增强,内可见强回声,大部分呈无回声,无血流,与表皮样囊肿及毛母质瘤区别明显。(推测时间较久了囊内部分内容物发生液化,未液化的角化物沉积于囊腔一侧)
病理证实的头皮外毛根鞘囊肿:皮下边界清、类圆形的低回声,无血流,回声相对均匀,与表皮样囊肿相似,但是长在头皮上。
病理证实的右前臂外毛根鞘囊肿伴慢性炎症反应:皮下局部边界欠清、类圆形的低回声,内见血流,回声不均匀,中央回声高,内见钙化灶,周边回声低,易误诊为毛母质瘤。
病理证实的左大腿外毛根鞘囊肿:皮下边界清、类圆形的低回声,无血流,回声相对均匀,与表皮样囊肿相似(估计病变形成时间较短)。
欢迎阅读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