肘窝囊肿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张晓云教授放大世界里的小肉肉肠息 [复制链接]

1#

医生名片张晓云

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

上海中医院病理科主任。

任第二届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精准医疗分会常委,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临床—病理协作联盟委员,第十届上海市医学会病理专科分会青年委员,上海市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成员。

擅长外科病理学诊断,在乳腺、消化系统等疾病病理诊断方面具有丰富经验。

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(包括SCI论文)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,参与完成并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励4项。

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提升,肠镜检查越来越普遍,日常检查中最常发现的改变是“肠息肉”。所谓“息肉”并非具体诊断,而只是一种大体描述。一枚或多枚肉眼看起来相似的息肉,在真实的放大世界里却纷繁复杂、各不相同。想要把这些“小肉肉”的本质探究清楚,以便更好监管和处理,就需要将它们通过内镜从体内取出,进一步做病理检查,经过病理分析得出相对明确的诊断后才可以有的放矢。

今天,我将带领大家进入病理分析的放大世界,去把它们的真实面目进行分辨。

(图片源自网络)

肠息肉基本概念和分类

广义的“息肉”是指高出周围组织、突向肠腔的局部隆起性改变,可以有蒂或无蒂。这些隆起肉眼看起来或许没有差别,但经病理检查,放大百倍或数百倍后可能会千差万别、善恶迥异。

大致可以分以下几类:炎症性息肉、局部组织排列紊乱所导致的息肉和肿瘤性或异物积聚(如空气、虫卵等)形成的息肉状病变等。其中,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最见,又可进一步细分为:

(1)普通型腺瘤:管状腺瘤、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。

(2)良性锯齿状病变:增生性息肉、广基(无蒂)锯齿状病变、传统锯齿状腺瘤。

(3)炎性息肉:炎性假息肉、黏膜脱垂性炎性息肉等。

(4)错构性息肉:包括散发或综合征相关的幼年性息肉、Peutz‐Jeghers综合征(PJS)息肉、Cowden综合征和Cronkhite‐Canada综合征(CCS)相关息肉等。

肠壁正常组织学结构

肠壁有4种组织学完全不同的部分组成,从内(肠腔)向外分别是黏膜层、黏膜下层、固有肌层和外膜(浆膜或纤维膜)(图1)。各层有各自的功能和职责。

肠管最表面的上皮不仅发挥屏障作用,还可以促进菌群生态系统的形成。表面上皮向深处延伸,形成“隐窝”,围绕隐窝周围的部分是固有层,这里面的炎症细胞和间质细胞发挥免疫、代谢和增殖等功能。黏膜层的最深边界是黏膜肌层,由薄薄的可以收缩的平滑肌组织。黏膜下层则是一些疏松成分,为肠道的蠕动提供弹性基质。

肠镜下咬取的“小肉肉”一般比较表浅,主要观察黏膜层改变,部分标本中可以看到黏膜下层。

图1肠壁正常组织学结构

不同类型息肉临床表现和

病理特征有差别也有重叠

结直肠腺瘤和锯齿状病变

普通型腺瘤

结直肠最常见的肿瘤性息肉(图2),属于癌前病变,年龄越大发生几率越高。腺瘤均具有异型增生。所谓异型,是指与正常组织相比有差异,差异小异型性就低,属于低级别异型增生;差异大异型性就高,属于高级别异型增生。高级别异型增生癌变风险增高,需要重视,建议完整切除并随访,一般1年后复查。正常黏膜隐窝周围有一层“保护膜”,我们叫基底膜,如果具有高级别异型增生的细胞突破了这层保护膜,就可以呈破坏性生长,提示肿瘤有浸润性恶性行为,也就是“癌变”了。

图2管状腺瘤

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(FAP)

一种遗传病,发展为结直肠癌的风险几乎为百分百。这类病人肠腔可出现多达个以上的息肉,并伴有肠道外表现(包括息肉)和韧带样瘤。FAP的结直肠息肉几乎均为普通型腺瘤。

结直肠锯齿状病变

锯齿状病变是指隐窝形状不圆滑、不规则,而是呈锯齿状、波浪状或星状,包括增生性息肉(hyperplasticpolyps)、广基锯齿状病变(sessileserratedlesion,SSL)和传统型锯齿状腺瘤(traditionalserratedadenoma,TSA)。一般认为SSL是结直肠癌的前驱病变,TSA也与结直肠癌密切相关。

图3增生性息肉

(1)增生性息肉

占锯齿状病变的75%,好发于左半结肠,常小于5mm(图3)。锯齿状改变局限于隐窝上部,隐窝下部腺腔狭窄,细胞无异型性。小的增生性息肉无须特殊治疗,如果息肉较大,特别是位于右半肠时应当全部切除。

(2)SSL(sessileserratedlesion)

此类锯齿状病变不同于普通型腺瘤,分为伴有和不伴有异型增生两种类型。SSL多位于右半结肠,一般大于5mm,息肉无蒂,表面光滑。SSL有特征性的锯齿状隐窝结构,常表现为隐窝基底锯齿化,形成烧瓶状、L型、倒T型、靴子型或分支状等形态。不伴异型增生的SSL是缓慢进展性病变,可以内镜下完全切除。如伴有异型增生,进展为癌的速度则快于普通型腺瘤,应按照腺瘤伴高级别异型增生进行随访,在完全切除后1年内复检。

图4广基锯齿状病变(SLL)

(3)TSA

TSA不常见,多发生于老年女性,几乎全部发生在左半结肠,一般体积大、通常为绒毛状。TSA病理特征有三要素:锯齿状隐窝、瘤细胞胞质嗜酸和异位隐窝形成。

结直肠炎性息肉

炎性息肉是对各种损伤的反应性改变,其中常见的是炎性假息肉和黏膜脱垂相关息肉。

炎性假息肉

多见于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,也可见于结核、慢性缺血性肠病等患者,一般出现在溃疡边缘或吻合口处。常表现为有蒂息肉,一般小于2cm。炎性假息肉主要由两种成分混合而成:一是大量炎性细胞浸润,二是隐窝扭曲、分支变形、扩张。炎性假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退,癌变几率低,治疗需要针对原发病,当息肉体积大或数量多引起梗阻或出血症状时需要外科切除。

黏膜脱垂相关息肉

继发于局限性黏膜脱垂而发生的反应性改变,发生于成年人(平均50岁),女性略多,常见于远端结肠。表现为黏膜固有层纤维组织和平滑肌增生,黏膜肌层增厚,隐窝拉长、扩张、结构扭曲。

错构性息肉

临床少见,由原有组织结构错乱过度生长形成,多数与遗传性息肉综合征有关,也可以散发。

孤立性幼年性息肉及幼年性息肉病

10岁前儿童最常见的息肉类型,发生于成人时又称为潴留性息肉。息肉外形圆形、光滑。放大后特征为大量囊性扩张的腺体,腺体常扭曲变形,腔内黏液潴留。

幼年性息肉病相关息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胃肠多个部位,息肉数目可达个。散发性幼年性息肉不增加癌变风险,无需随访。而幼年性息肉病患者消化道癌的发生率明显升高,15岁以上患者需每年进行内镜检查,切除所有息肉并进行病理学检查。如果有消化道癌和异型增生家族史且弥漫性息肉难以内镜切除,建议预防性胃切除或全结肠切除。

PJS息肉

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,是一种遗传病,皮肤黏膜出现黑斑和胃肠道内出现错构瘤性息肉。最显著改变是从黏膜肌层延伸出的特征性树枝状的平滑肌,炎症不明显。PJS患者发生消化道和肠外肿瘤频率增高。

Cowden综合征息肉

遗传性疾病,特征是多发错构瘤。肠息肉形态类似幼年性息肉,但体积一般较小、无蒂,隐窝没有明显的扩张,炎症不明显。超过1/3患者可同时出现消化道其他部位息肉,如胃、小肠。

CCS相关息肉

病因不明的非遗传性息肉综合征。多见于中老年人。常伴有秃发和体毛脱失、指甲萎缩、皮肤色素沉着。常有不同程度腹泻、体重减轻、恶心呕吐、厌食和出血。息肉可发生在食管以外的消化道各处。组织学特征与幼年性息肉相似,扩张腺体之间固有膜水肿、大量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。CCS相关息肉恶性潜能不确定,但病死率高,多死于营养不良、胃肠道出血或感染。

难以归类的上皮性息肉

肠道息肉状病变种类繁多、原因复杂,多数息肉经病理检查能够做出明确的诊断,但实践中仍有些息病变难以准确分类。应该指出,多数散发性胃肠道非肿瘤性息肉病变临床意义不大,只有少数肿瘤性息肉或伴有异型增生的息肉具有癌变潜能。早期发现并切除是有效的预防措施。

可以表现为息肉的其他非肿瘤性疾病

除了前面说到的常见息肉外,还有一些病变也可以表现为肠息肉。相对比较常见的是“淋巴样息肉”(图5),由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组成。局部切除可治愈,多发性常发生于儿童。其次,组织异位亦可以呈息肉样,例如胃黏膜异位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,高达40%子宫内膜异位症可累及胃肠道,最常见部位是乙状结肠。此外,淀粉样变性、黄色瘤及异物嵌入等都可以形成息肉样改变。

图5淋巴样息肉

原发或继发非腺瘤类良恶性肿瘤

良性非上皮性肿瘤,包括纤维上皮性息肉、成纤维细胞型/神经束膜瘤(与增生息肉有关),施万细胞错构瘤、上皮样神经鞘瘤、颗粒细胞瘤及脂肪瘤等。

原发恶性肿瘤可以表现为息肉样的外观的包括:神经内分泌肿瘤、胃肠道间质瘤、恶性神经鞘膜瘤、淋巴瘤等,当然还有早期或局部癌变的息肉。除此之外,其他部位肿瘤转移或浸润至肠道时都可引起局部黏膜息肉样改变。

关于息肉,说到此,您是否头大呀?放轻松,这些细节交给专业的病理人去研究,大家只需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