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://news.39.net/bjzkhbzy/171020/5778421.html上个月,沈阳一名2岁男童跟家人去爬山,结果回家就开始挠头。
4天后,孩子的舅舅发现,娃的头上长出了“小肉球”?
医院,检查完才知道,这是被蜱虫叮咬了。
来源:搜狐千里眼
幸好家长发现的早,做了去除手术之后,未出现感染,且恢复良好。
同样是被蜱虫叮咬,来自江苏的葛先生就没那么幸运了。
先是发热、咳血,送医后直接被送进ICU,最后被确诊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*。
来源:人民日报
同样不幸的还有加拿大歌手艾薇儿,蜱虫叮咬让她患上了莱姆病。
不能吃、不能站,甚至不能说话和呼吸,每天只能躺在床上。
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资料显示,蜱虫可以携带传播83种病*性、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。
所以千万别看这小小一个虫,它可是吸血狂魔+行走的病*传播器皿!
每年的4-9月份就是蜱虫猖狂的时候,被蜱虫叮咬的人不计其数,因为蜱虫死亡的案例也不在少数。
来源:人民日报
家长们一定要提前了解这小东西,并做好预防!
1
蜱虫是个啥?
蜱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草爬子、狗豆子,红褐色、长卵圆形。
没有吸血之前,身子是典型的“纸片虫”,大概有芝麻粒的大小。
吸血之后,身子就变得圆滚滚,跟*豆差不多大。
滑动查看实拍图
图片来源:科学家庭育儿原创、网络
不少家长可能觉得,孩子身上*豆般大小的虫子,怎么可能发现不了?
这就得说到蜱虫的狡猾之处了。
蜱虫常活跃于长长的草丛中,在人经过的时候,趁机紧贴在身上。
而且会选择身体上比较隐蔽的位置,诸如头皮、耳后、颈部、腋窝、大腿内侧、会阴部和腹股沟等处。
在叮咬的时候也不会给人带来痛感或者痒感。
别说孩子了,就算自己被叮了,也不一定能及时发现。
你说气不气!
更可气的是,蜱虫叮咬时,是把口器探入到皮肤内。
如果家长盲目拔出、或者直接拍死,都存在刺激蜱虫分泌唾液,增加感染的风险!
滑动查看实拍图
图片来源:科学家庭育儿原创、网络
正确拔出蜱虫的姿势,还得按照以下5步走(PS.如果不确定自己能处理,医院!):
1.用专用的镊子或钳子夹住蜱虫的头部,注意不要夹腹部;
图片来源:科学家庭育儿原创
2.用平稳、均匀的力向上拉。
不要旋转或搅动蜱虫,这会导致口部折断并留在皮肤中,万一折断,就拿镊子把口部再取出来。(如果处理不了,别犹豫,去医院!)
图片来源:科学家庭育儿原创
3.去除蜱虫后,用酒精或者肥皂水彻底清洁叮咬区域和手。
图片来源:科学家庭育儿原创
4.取下来的蜱虫,放在酒精瓶中,或放在密封的袋/容器中,或用胶带紧紧包裹或从马桶冲走。
不要用手直接接触,更别想着去捏爆它。因为取出来的蜱虫会继续分泌,皮肤接触后也会感染。
5.后续保持观察
被蜱虫叮咬后一段时间,比如一个月内,注意孩子是否会发烧、头痛、皮疹、明显疲乏、肌肉酸痛、关节肿痛等不舒服。
如果有,在看医生的时候,要告诉医生自己曾经被蜱虫叮咬过,那是很重要的病史,可以帮助医生想到这些蜱虫传播的疾病的可能。
鉴于不少家长在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时,会慌乱、不知所措,所以科大大并不建议新手独自拔除蜱虫。
那些网络上流传的小妙招,更是不要尝试!
图片来源:科学家庭育儿原创
之前已经有不少因为错误处理方式,导致孩子感染的情况出现。家长们千万别冒险!
来源:新浪新闻
医院,让医生处理,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。
家长们能做的,就是预防,避免娃被蜱虫侵扰!
2
5个步骤,让娃远离蜱虫的侵扰!
蜱虫出没的地方,一般都是树林、草丛或者长久腐烂的枯叶堆中。
所以尽量不要带孩子去草丛、草地、树林、绿化带。
即便要去,也要做好防护。
1、全副武装
尽量长衣长裤,少露皮肤,扎紧裤腿,不要穿凉鞋、拖鞋、露趾鞋。不给蜱虫接触到孩子皮肤的机会。
尽量穿浅色的衣服,万一有蜱虫或者其他蚊虫,都能第一时间发现。
图片来源:科学家庭育儿原创
2、涂驱虫产品
户外出游去草木繁盛处时,帮助孩子在皮肤暴露部位喷涂驱虫产品。
根据美国儿童协会和美国环保署的意见,两个月以上的孩子可以使用避蚊胺、派卡瑞丁、驱蚊酯;
三岁以上的孩子,还可以选择柠檬桉油。
3、不直接接触
草地、草丛等不要直接坐在上面,可以铺上野餐垫。控制游玩时间,不要在草丛里长时间逗留。
4、注意检查
户外活动完回家后,重点检查孩子的肘窝、腋窝、脖子、耳朵背、腹股沟等虫子容易藏匿的地方,头发里面也要仔细检查,看看有没有小红点、肿包等。
图片来源:科学家庭育儿原创
5、宠物
蜱虫不仅会叮咬人,动物也是它的寄生目标。如果出门带了宠物,回家后也要仔细给洗洗澡做个检查。
夏天人们穿着清凉皮肤裸露在外,户外活动增多,可能一不小心就被蜱虫给「盯上」。
相对于成人,喜欢去树林、草丛玩耍的孩子们,则更容易成为蜱虫的目标。
所以出门以及回家后的这些步骤,一个都不能少!
转发提醒家里其他人,如果带娃去草地玩了,回家一定要仔细检查!
图片来源:科学家庭育儿原创